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末读史 | 纯熙元宝:记录了南宋孝宗诸多无奈的钱币(二)

王永生 IMI财经观察 2022-05-03

编者按


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信息部主任、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博物馆协会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秘书长王永生撰写的《三千年来谁铸币:50枚钱币串联的极简中国史》已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由8个章节、50个专题组成,从最早的贝币开始,最后以人民币结尾,跨越三千多年。以中央政府铸造的钱币为主,另外也挑选了地方政府、农民起义军甚至是反叛者铸造的钱币,地域上兼顾到了新疆、西藏以及台湾等边疆地区。除了行用钱之外,也收入了反映民俗文化的供养钱和“花钱”。每枚(种)钱币独立为一个专题,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将五十个专题归属为八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个主题。每个专题六千字左右,随文配有拓图,另外有16页精美的彩图。这是作者在完成《中国货币史话》四本系列作品之后,又撰写的一部钱币学专著。

以下为本期连载的内容

三、孝宗的整军备战

孝宗虽然迫于时势,与金人进行了媾和。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恢复中原的强烈渴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鉴于派张浚仓促北伐而导致的失败,孝宗对用兵之事变得谨慎了许多。他开始集中精力,认真备战,以待时机。从乾道二年底到乾道六年的五年时间里(1166—1170),孝宗曾经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阅兵。除亲自检阅军队之外,还规定各地驻军每年春、秋两季都要集中演习。这是南宋建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举动,对鼓舞士气、振奋民心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士气,他甚至亲自学习骑射。经过一盘整顿和训练,南宋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都有很大的改观。

在整军备战的同时,孝宗又先后派遣范成大等使臣出使金国,要求修改“隆兴和约”中部分侮辱性的条款:一是要求金朝归还河南的宋朝帝王陵寝之地;二是改变宋朝皇帝接受金国使臣递交的国书时,需要亲自下殿去取的礼仪。但是,这两条要求都遭到了金世宗的拒绝。外交努力失败之后,孝宗又计划进行武力北伐,这次他将领导北伐的重任寄托给了坚持抗金的虞允文身上。

虞允文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完颜亮南侵时,在位于今天安徽省马鞍山市的采石矶大败金兵的宋军将领。这次“采石矶大战”实际上是一次可以与“淝水之战”相比的以少胜多的著名大捷。当时金军主力越过淮河,推进到了长江沿线,宋军溃败,金军如入无人之境。虞允文被派去前线犒师,正好碰上金军计划从采石渡江。当时负责指挥的宋军主帅还未赶到,虞允文见形势危急,就亲自指挥。他向军心已经涣散的士兵们说:“如果金军成功渡江,你们又能往哪里逃呢?现在我军控制着大江,凭借长江天险,怎么不能死里求生呢?何况朝廷养兵三十年,为什么诸位不能与敌人血战以报效国家呢?”他的这番演讲稳定了军心。虞允文接着又将分散在沿江各处的军队,迅速地集结起来,以1.8万兵力与15万金军决战于采石矶,结果大败金军,阻截了金军渡江的企图,保住了江南地区。

虞允文一战成名,他杰出的军事才能深受孝宗的赏识,他力主以武力恢复中原的志向,更是与孝宗的心意不谋而合。

乾道三年(1167)孝宗任命虞允文为知枢密院事,并出任四川宣抚使。虞允文在四川练兵讲武,发展经济,卓有成效,巩固了南宋的西北防线,为再次北伐时出兵川陕打下了基础。乾道五年(1169)八月,孝宗又召虞允文入朝,升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掌握军政大权,伺机再次北伐。

虞允文虽然是北伐的坚定支持者,但是,他心中仍然顾虑重重,担心再次北伐之后,在太上皇高宗的逼迫以及主和派的压力之下,孝宗很可能顶不住压力,又像“隆兴和议”前那样改变主意,使北伐半途而废。因此,虞允文于乾道八年九月,辞去相位,再次出任四川宣抚使。临行之前,孝宗要求他到四川后立刻出兵,与江淮军队会师于河南,虞允文忧心忡忡地说:“我担心陛下届时未必能够配合。”孝宗当即表示:“如果你出兵而朕犹豫,就是朕有负于你;如果朕已举兵而你不动,就是你有负于朕!”然而,孝宗这番慷慨激昂的话并没有打消虞允文的顾虑。

四、改换年号的无奈

虞允文的顾虑实际上并不是多余的,这从孝宗在将“纯熙”年号改为“淳熙”的过程中,他那种无奈的心境就充分地表露了出来。

乾道九年(1173),孝宗认为“乾道”年号已经使用了九年,应该更换新的年号。于是,他就从《诗经·周颂·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而用大介”中,选取了“纯熙”两字为新的年号。

《酌》是周成王时《大武》乐歌之一,上引四句话的意思是说:“王师的队伍威武英俊,我将率领他们去扫荡黑暗的势力。天下大放光明即天亮的时候,新的伟大天命就要降临。”这段话歌颂了周武王克商的丰功伟绩,孝宗从中间选取“纯熙”做年号,既有字面上“大放光明”的意思,更有他将效法周武王率领王师北伐金国收复失地的寓意。

这虽然反映了孝宗内心真实的愿望,但是,却与主张对金讲和的太上皇高宗的心愿不相符合。为了不引起高宗的猜忌,无奈的孝宗只得吸取上次仓促北伐失败导致高宗生气的教训,仅仅六天之后就将“纯熙”年号中的“纯”字换成了“淳”,这样“纯熙”就变成了“淳熙”。虽然它们的发音完全一样,但是寓意却已经完全不同了。“淳熙”被解释成是要取法宋太宗雍熙、淳化的意思,这会讨得太上皇高宗的欢心和放心。

实际上,将“纯熙”改成“淳熙”,也显得颇为不伦不类。因为一则“雍熙”是在“淳化”之前,取号“淳熙”颠倒了时间顺序;二则不论雍熙之政还是淳化之政,都谈不上可取,雍熙年间有太宗伐辽惨败,淳化年间有王小波、李顺的变乱,内忧外患,颇不太平。从这两点我们都可以看出这次更改年号的匆忙与尴尬。所谓“取法祖宗”只是托词而已,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纯熙”年号与当时“主和”的政治氛围不相符合,不得不改。因此,仅仅使用了六天,孝宗就将“纯熙”这个砥砺人心、鼓舞斗志的年号废弃,代之以“淳熙”这样一个毫无可圈可点的年号,个中缘由实在耐人寻味。尽管如此,“淳熙”这一年号一直使用了十六年,却是孝宗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关于这段历史,在南宋李心传所写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从另一个侧面也做了记载。

当时李心传的父亲李舜臣,正好在四川宣抚使虞允文幕府作幕僚。孝宗改元“纯熙”的诏书下达到四川宣抚使时,李舜臣看后曾经对虞允文说,“纯熙”所反映的是周武王伐商的事,这明显违背了高宗“主和”的心愿,不适合用作年号。并且建议虞允文密奏朝廷说明情况,建议改换一个新的年号。给孝宗的密奏还没有寄出,“纯熙”年号改成“淳熙”的诏书便收到了。

淳熙元年(1174)二月,虞允文因操劳过度,得病去世,这对孝宗的中兴大计和信心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从此,南宋再也找不出像虞允文那样坚决主战又有才能的大臣了,朝中的大臣日趋消极保守。面对朝廷上下安于现状的主流意识,孝宗既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他恢复中原的远大抱负无从施展,昔日的锐气也渐渐地被消磨下去。他为政求稳,并渐趋保守。对与金国的礼节问题也不再强求力争,更不愿提北伐的事了,而将全部的精力都转移到了内政建设上,出现了史称“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面。

到了淳熙后期,南宋朝廷又开始陶醉在“中外无事”而偏安一隅的升平景象之中。但是,壮志难酬的孝宗,怀着对朝政的失望与疲惫,越发开始厌倦枯燥繁琐的政务,打算让位于太子,碍于太上皇高宗还健在,一时无法施行。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高宗病逝,孝宗以服丧为由,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两年后正式禅位于太子,是为光宗。孝宗做了5年太上皇之后就病逝了。

纵观孝宗一朝,他虽然被公认为是南宋最勤政、恭俭,且有作为的皇帝,“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但是,命运对他却多有不公。正如后人所说,高宗朝有恢复之臣,而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却无恢复之臣。

孝宗虽然在位27年,其中有24年是处于太上皇高宗的牵制之下,政事不能完全做主。对外又碰上了有号称小尧舜之称的金世宗,无懈可乘。因此,孝宗虽然对外力图收复失地,最后却徒劳无功;在内虽然重新树立起了皇权的威严,但是吏治腐败、民乱迭起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他对父孝敬,对子慈爱,堪称典范,但是他的儿子光宗却不尽孝道,甚至在他病重时都不去看他一眼。孝宗最后是在忧郁中离世的,他无奈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相比两宋其它的皇帝,孝宗更让人同情。

五、淳熙元宝的字体及纪年

改元“淳熙”之后,又铸造了“淳熙元宝”和“淳熙通宝”两种钱币。其中,淳熙元宝有小平、折二两种,都是篆书、楷书成对的对钱。另外,还铸有一种折二铁钱,背面铸有“利”“邛”“松”“同”等文字,这都是铸钱监的名称。淳熙通宝铁钱的背面也有纪监、纪年、纪值等多种。各地的铸钱监在所铸钱币的背面,加铸上钱监名称的做法,就是从“乾道元宝”开始的。这应该与乾道年间孝宗整顿吏治,加强管理有关。因为在钱币的背面加铸钱监的名称,是当时检验各钱监铸钱质量、核对数量的重要手段。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从淳熙七年(1180)开始,各地的钱监基本上就不再铸造对钱了。但是,开始在钱币的背面加铸年份。这是因为南宋缺铜,因此铜价较高,铸钱亏损,各铸钱监为了完成每年的铸钱任务,就直接从市场上购买旧钱上缴。朝廷发现这一弊端之后,就要求各钱监必须在钱币的背面,铸上当年的年份以便识别,这样作弊的现象才被杜绝。因此,淳熙七年铸造的钱币就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纪年的钱币,这要比欧洲早三百多年。但是,这一做法宋以后并没有继续下去。

另外,我们今天广泛使用的宋体字,最初就诞生于淳熙年间的小平钱上,这也是我们每次看到“淳熙元宝”“淳熙通宝”感觉特别眼熟的原因。

“纯熙”年号仅仅使用了六天,这可能是历史上使用时间最短的年号。但是,却仍然铸造了“纯熙元宝”钱币。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纯熙元宝”不但印证了《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的有关记载,同时,也反映了南宋时期同安监的组织严密以及铸钱效率的高效。这既发挥了钱币证史、补史的作用,也使我们通过钱币获得了一次触摸历史的体验。

书籍介绍

在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出现过的钱币浩如烟海,但是,总有一些钱币,会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者,比如秦代的半两、汉代的五铢、唐朝的开元通宝、宋代的交子、清代的道光通宝……这一枚玫钱币,看起来虽然很小,但它所承载、记录、见证和包含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多彩。这50种钱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折射了一个时代,串联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新视角。


作者简介


王永生,1966年9月出生,副研究员,现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事业单位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信息部主任、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博物馆协会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秘书长。

在中国货币史、中外货币文化交流、白银的货币化、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史、中亚历史及民族史领域有一定研究,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4篇获“中国钱币学会优秀学术成果金泉奖”。出版学术专著6部,策划指导1部大型纪录片、1次丝路科考活动。

目录


第一章  货币的起源及统一

1  抱布贸丝:货币的起源 003

2  布刀圜贝:先秦四大货币体系 017

3  半两钱:承担了统一使命的货币 030


第二章  汉五铢标准的确立及影响

4  五铢钱: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 045

5  白鹿皮币、白金三品:汉武帝的敛财手段 058

6  马蹄金、麟趾金:特殊形制的金币 068

7  一刀平五千:斩断了王莽改革事业的金错刀 079

8  汉佉二体钱:东西方货币文化的最初接触及相互影响 091

9  钱币三国:钱币版三国演义 102


第三章  唐通宝钱制的创立及影响

10  开元通宝:开启了中国货币的新时代 117

11  得壹元宝、顺天元宝:见证了“安史之乱”的钱币 128

12  乾元重宝:为平定安史之乱铸造的货币 138

13  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唐军坚守西域的实物见证 149

14  会昌开元:记录了佛教最大一场劫难的钱币 161

15  高昌吉利:文化融合的产物 173

16  粟特青铜钱:丝绸之路上的圆形方孔钱 184


第四章  两宋复杂且繁盛的钱币文化

17  淳化元宝:最早的御书钱 199

18  祥符元宝(通宝):记录了最后一场封禅闹剧的钱币 209

19  熙宁元宝、元丰通宝:见证了王安石变法的货币 220

20  崇宁通宝、大观通宝:艺术水准最高的钱币 232

21  纯熙元宝:记录了南宋孝宗诸多无奈的钱币 243

22  嘉定铁钱:钱文最为繁杂的货币 254

23  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65


第五章  辽夏金元的铸币

24  辽钱:笼罩在迷雾中的钱币 279

25  西夏钱币:见证了一个被尘封近千年的王朝 290

26  承安宝货:最早的银币 301

27  供养钱:元代特有的一种钱币 312

28  元钞: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纸币 325

29  元末起义军钱币:不幸被应验的咒语 336


第六章  明代落后的币制

30  洪武通宝:重农轻商的“洪武型体制”的见证者 351

31  大明通行宝钞:一种落后的纸币制度 362

32  隆庆通宝:见证了中西方贸易的钱币 372

33  永历通宝:记录了郑成功“反清复明”大业的钱币 382

34  跑马崇祯:预言了明朝灭亡的钱币 393


第七章  清代变革中的币制

35  准噶尔普尔钱:形制异样、命运多舛的钱币 405

36  新疆红钱:体现了乾隆皇帝治疆策略的钱币 416

37  乾隆宝藏:见证了一场货币战争的钱币 431

38  道光通宝·八年十:唯一成功铸造的大钱 441

39  咸丰朝的钱钞制: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币制 452

40  元宝(银锭):中国特有的“银币” 464

41  寿星银饼、漳州军饷:中国最初的仿铸银币 477

42  光绪元宝:最早的机制银币 489

43  足银壹钱:左宗棠为新疆设计的银币  501

44  “饷金”金币:我国唯一的金币 512

45  中国通商银行兑换券:我国最早的银行兑换券 523

46  状元及第:记录了古代科举制度的民俗钱 537


第八章  现代币制的逐步建立及完善

47  袁大头:最初的国币 551

48  色章果木:十三世达赖铸造的金币 562

49  法币改革:现代纸币制度的初步建立 573

50  人民币:人民的货币及其国际化 585

文章整理  孟源祎

图文编辑  代玥

责编  胡晓涛、金天、蒋旭

监制  商倩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周末读史 | 纯熙元宝:记录了南宋孝宗诸多无奈的钱币(一)

周末读史 | 崇宁通宝、大观通宝:艺术水准最高的钱币(二)

周末读史 | 崇宁通宝、大观通宝:艺术水准最高的钱币(一)

周末读史 | 马蹄金、麟趾金:特殊形制的金币(二)

周末读史 | 马蹄金、麟趾金:特殊形制的金币(一)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

国际货币网: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